什麼是編序性教材?
編序教學法是西元1959年,美國教育學家史欽納(B. F. Skinner)所提出的「自我學習」教學型態。它最大的特點就是,把要學習的各種課題按照關聯性及難易度,細分成很多小單元,每一個小單元,就是一個概念或問題,再按各小單元的邏輯順序,依次編列,形成由易而難的很多小台階:第一階的學習內容是學習第二階的基礎;第一、二階的學習內容是學習第三階的基礎,就像爬樓梯一樣,層層而上。因為學習台階的高度小、關聯性高,所以孩子很容易可以靠著自己的能力學習。又因為每個人的學習能力不同,所以透過編序性教材,每個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來學習,落實「因材施教」的教育理想。
功文式編序性教材的特點: 一、學習課題小單元化: 把學習課題分成許多小單元,再按其邏輯程序,做嚴密組織,循序誘導孩子完成學習,是編序性教材最顯著的特點。因為教材經過合乎邏輯的縝密編排,所以有助於孩子辨別能力與綜合能力的培養。 二、學習成就感高: 沒有老師講解,也沒有小組的討論,完全由自己閱讀、填寫、思考學會,孩子由被動的「被教」變成主動積極的「學習」,因而有滿滿的成就感和自信。
三、每個人的學習進度都不同: 一般學習,不管是講演、討論、或視聽教學都是要所有的孩子依照同樣的速度學習,但是,每個孩子的能力不同,就會發生「太快」或「太慢」的現象。但是功文式編序性教材讓每個孩子擁有自己的進度,以符合自己的能力和需要來學習。
四、立即發現問題: 孩子的學習發生困難往往是一段時間累積的結果,所以很難確定孩子究竟是哪一個環節沒有學好。但是功文式編序性教材因為是連續漸進的,所以一有困難就可以馬上發現,給予指導,使孩子的學習更順暢。
五、教材改訂經過孩子驗證: 功文式編序性教材是根據孩子學習的結果來改訂教材。例如:當有很多孩子在某一個階段學習發生困難,功文就會修訂那個階段教材,使孩子能夠順利的自學。也就是說,教材的改訂是依據孩子實際的反應來進行的、是經過驗證的,而不是大人以為、想像的,因此才能夠真正適合孩子學習。
|